新冠疫情期间,全球物流运输链条普遍存在港口拥堵、集装箱短缺、物流成本大幅提升等困境,中欧班列凭借铁路运输速度快、运价低的优势脱颖而出,成为保障国际供应链畅通的关键角色。但是,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中欧班列存在的各自为政、回程不足、设施落后、依赖补贴、流程不畅等问题也不断显现。在未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,中国内外贸易将更加密切,进出口需求将进一步提升,中欧班列如何摆脱发展瓶颈,激发内生动力,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值得研究的议题。
中欧班列发展现状:班列开行规模持续增长,班列回程比例不断提高,班列初步实现“重去重回”,班列出入境以西通道为主,班列国内开行城市以中西部为主,班列国外开行国家以俄罗斯等四国为主。
中欧班列存在问题:一是班列发展各自为政,竞争严重缺乏统筹。由于开线线路、出入境口岸、货源货类重叠,西安、成都、重庆等集结中心之间竞争关系日益显现,个别城市还出现“一城双平台”的现象,形成行业恶性竞争。二是回程运力尚有余地,内需市场有待释放。受制于中欧贸易逆差,加之疫情导致的欧洲供应链部分停摆,大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周班常态化运营。2020年,回程班列以俄罗斯木材为主,境外其他货源组织相对困难,境内市场需求并未完全释放。三是基础设施供给落后,节点线路制约明显。新冠疫情发生以来,中欧班列订单暴增,口岸资源日渐紧张,班列“一舱难求”,压货压车现象日益突出。同时,海外仓布局严重不足,境外集结中心和分拨中心数量没有满足班列货物作业需求。四是运价竞争不计成本,过于依赖政府补贴。国内中欧班列开行地点分散、线路重复,一些城市为了争夺资源,对内不计成本,对外概不议价,同时,政府补贴退坡趋势明显,若不改善现有局面,未来运价上涨将导致班列在市场培育阶段积累的优势逐渐瓦解。五是沿线流程对接不畅,业务开展存在壁垒。目前仍然存在海关监管流程不对接、检疫检验标准不统一、信息交换不及时、通关流程便利化不足、工作语言不统一等诸多问题。特别是仍有很多线路没有统一的铁路单证,因单据扣留货物、机车的现象时有发生。
中欧班列对策建议:一是促进同区域内线路互补。相关上级部门应进行统筹管理,区分不同平台的线路走向,减少资源浪费。值得注意的是,要充分考虑补贴退坡和新冠疫情好转后班列市场格局的调整与转变,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。二是灵活开发国内市场需求。找准当下潜在需求,灵活开行定制专列,例如疫情期间开行“抗疫保供返程专列”,春节期间开行“中欧年货专列”等,同时,培育消费市场,在国内线下布局一批跨境商品直购网点,线上设置一批官方跨境商品直营店铺,培养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习惯。三是完善内外基础设施网络。进一步支持境内外通道建设,切实推进班列西、中、东通道瓶颈路段升级及扩能改造,同时,积极开展班列海外仓布局规划研究,形成班列在海外的集结中心和分拨中心,加大境外货源组织力度。四是推动全国班列统一定价。促进班列从政府扶持培育走向市场良性竞争,引导低货值低附加值的货物重回海运。但是,实施班列统一定价并非一日之功,要不断加强国铁集团与沿线国家铁路部门的沟通协调,确保统一定价的顺利进行,同时,可以探索建立定价协商合作联盟,增强我国在境外的价格主导权。五是提高班列信息技术水平。利用“云、大、物、移、智”等新型技术,形成班列运营、信息化平台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。对内,各大班列运营平台要统筹订舱系统、场站管理系统及大数据平台,研究面向智慧运营和调度的综合服务平台;对外,推进海关部门、铁路部门、相关企业三方信息互联共享,实现对中欧班列载运货物的协同监管。
来源:交通发展与改革研究,2022年2月,第5期(总第264期)